|
|
 |
海关要闻 |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关要闻 |
|
海关总署:查获率提升45% 通关速度提高30% 上海海关分类通关改革实现关企“双赢” |
日期:2009年6月3日
浏览[1253] |
海关总署:查获率提升45% 通关速度提高30%
上海海关分类通关改革实现关企“双赢”
|
|
2009-05-20 |
实施分类通关改革试点一年来,上海海关在平均查验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查获率大幅提升45%,平均通关速度提高30%以上,海关关员人均日接单审核量显著下降,实现了企业与海关“双赢”。 2007年12月27日,上海海关在海关系统率先启动分类通关改革试点。符合条件的高资信企业可以实现“无纸通关”,企业凭海关电子验放回执即可直接办理出口装运手续;低风险报关单证可以实现快速验放。这项以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为根本的改革,不仅使海关的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大大提升,也使守法企业享受到了海关优质服务带来的好处。 据上海海关监管通关处处长张亚平介绍,上海海关实施的分类通关是一种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和企业守法便利的理念,综合企业和商品因素,按照风险高低对货物实施分类验放处置,对大部分诚信企业的货物实施计算机自动验放或人工快速验放,对重点监管企业以及商品实施重点监控验核的通关模式。“通俗地说,就是海关对企业的报关数据不再平均用力,逐票审核,而是根据企业的资信情况和风险等级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风险低的快速放行,风险高的重点监控验放。” 东方海外物流(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长期在浦江海关报关的代理公司,关务主管撒佳俊对改革前后的变化深有体会:“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通关速度加快了,通关效率提高了。同样数量的报关单,现在办理时间减少了一半。通关时间是报关企业效率的最好体现,效率提高了,客户对我们就满意了。”他还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浦江海关关员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点钟左右,我们公司的报关员们也要忙到那时候才下班。现在效率提高,海关关员和我们都能正常时间下班了。” 浦江海关关长黄尧根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前,出口业务现场人均日审单量超过800份,极端高峰时超过1200份。以前,关员在审核单证时平均用力,逐票审核,这样不仅不能确保重点,为了保证当天单证当天放行,关员还得经常加班。现在,我们通过风险管理对单证实施风险识别,并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代替大量简单事务性的人工操作,海关单证作业速度提升一倍,通关效率当然就大大提高了。” 实施单证快速验放、实现通关效率提升的前提,是海关“企业守法便利”原则的大力倡导、海关风险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的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上海海关始终遵循了“海关与企业双赢”的原则。例如在上海海关分类通关改革的四种作业方式中,“无纸自动验放”作业方式主要是针对资信良好的企业,目前有近2000家企业纳入试点。试点企业以无纸方式向海关申报报关单电子数据,经审核符合无纸通关条件的,海关系统自动向企业发送验放回执。企业自行打印放行通知,即可办理出口装运手续。不必每票货物出口都到海关业务现场办理,企业足不出户完成无纸通关,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关和物流成本。而即便不能享受“无纸自动验放”作业方式,只要海关通过风险分析确定为低风险单证,同样可以实现快速验放。 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海关事务部主管陈刚给记者算了本企业发展账:“第一是成本帐。因为通关效率提高了,企业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低风险单证查验率低,也使企业花在通关方面的成本降低了。第二是效率帐。提高物流效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通关效率的提高使我们企业物流部门能更合理地安排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物流效率。第三是信誉帐。通关效率乃至物流效率的整体提升,使我们有更充分的把握完成订单,对企业信誉的提升有莫大的帮助。第四是文化帐。海关的守法便利原则促使我们企业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诚信守法的健康企业文化。而这四笔加在一起,就是一笔企业发展帐。” 企业在算账,上海海关副关长闻学祥同样也在算账:“第一笔是通关效率帐。目前实施快速验放的货物,海关单证作业速度提升一倍,涉及的报关单量占所有试点范围报关单的86%以上,大幅提升了上海口岸整体出口通关速度。第二笔是人力资源帐。改革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部分审单作业岗位人员被解放出来,逐步向风险管理、查验物控、后续管理等领域倾斜,保证我们切实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在了防控风险的“刀刃”上。第三笔是监管效能帐。通过提高企业分类管理和风险分析水平,加大对高风险单证的监管力度,2008年上海海关在平均出口查验率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查获率却同比大幅提高了45%,真正实现了有效监管的目标。” 目前,上海海关通关分类改革已经覆盖了上海关区所有海、空运出口业务现场,上海关区九成的出口报关单已纳入到改革试点范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