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抠是因为眼光短浅,那么,企业则是由于战略失误或领导思维的偏差而走上一条险恶”抠“途。在领导人习焉不察的情况下,企业一步一步地抠坏自己的品牌形象。”
“抠文化”的根源
是什么令一家企业走上险恶的“抠”途?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领导人思维习惯的误区
一些企业的领导人,特别是白手起家的小私营企业主,由于整家企业是他一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通过努力建立起来,他自然而然会将企业的一切看作是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企业每花出去的一分钱、在员工身上多支出的每一笔费用,都好像割了他身上肉一样,会让他坐立不安。这种领导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希望企业只有收入,不用支出,能省则省、能“抠”则“抠”。
二、企业管理战略的偏差
不少企业都奉行“节源开流”的管理思想:比如复印纸必须使用两面、公司员工喝水必须自带水杯、限制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等等,这些举措许多大企业如柯达公司等都是如此提倡并实践,这并没有什么错。可惜,有些企业在执行“节源开流”时更多是侧重节源,并且将“节源”发挥到极致,可以省的都省下来,一些不能省的也通过各种方式“抠”下来———在企业管理战略中,省下一分开支就是多一分利润。其实,这种战略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如果企业“抠”员工必要培训费用,那么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技能必然无法提升;如果企业“抠”下内部必要的文化活动费用,必然造成公司死气沉沉失去活力。这些不一而足的“抠”法,我们在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蛛丝马迹。
三、竞争压迫的结果
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求得更佳的竞争优势。优秀的企业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优化资源要素、提升员工效率等方式来降低成本,而差劣的企业则只会通过压榨员工工资、剥夺员工应有福利或者降低客户服务质量等方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后者的做法短时间内或许能起到一定效果———企业在员工或客户身上支出的费用少了,所以企业获取的利润就相应高了。而从长远的角度看,由于压榨你的员工,必然造成员工的不满,他们会将对企业的不满转嫁到客户上,从而令客户流失率升高。而降低客户服务质量无疑更是直接造成大面积客户流失的导火线。1名对企业不满的客户,会将他的不满告诉10名潜在的客户。
基业常青之道:善待员工便是善待企业未来
当我们研究许多基业常青的优秀企业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会从许多方面节约出不必要开支,而绝对不会“抠”自己的员工。无论是诺基亚的“以人为本”、摩托罗拉的“对人永远的尊重”、可口可乐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产”,还是惠普公司闻名业界的“惠普之道”,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企业是真正将员工当作一起成长的伙伴、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产,企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提升员工的满意度。
宜家公司的创始人坎普拉德在外人看起来是一名很“抠”的人——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与家人住在瑞士的乡下,每天开着一辆老旧汽车到集市买菜,平时所用所花的金钱非常少。正是这样的人,他却发动了“宜家感谢你们”的大型活动,将某一天宜家公司的所有收入作为奖励分发给宜家在全球的员工,感谢他们对宜家所作的贡献。
另一家以“节省”出名的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众所周知,西南航空公司是一家以低廉价格经营短途航线的航空公司,为了做到让票价具有竞争性,西南航空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砍掉一些没有竞争力的航线、简化飞机的餐饮内容、采用电脑联网方式售票等,这些“抠”法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公司成本大幅下降。
而对待员工,西南航空公司却以最大方的方式相对待——在“9. 11”恐怖袭击之后,航空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西南航空公司坚持不裁员,与员工一起携手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并赢得员工的充分信任。在美国航空公司中,西南航空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是最高的,顾客的投诉率是最低的,而公司的赢利率是最高的,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出这三者之间关系。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抠”时,意思是指他吝啬、小气,不够大方。一个很“抠”的人时常会因“抠”得来的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而不会看到自己在朋友、同事、生意伙伴眼中所产生的负面形象,以及可能由此丧失的信誉、好感和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抠”是因为眼光短浅,那么,企业则是由于战略失误或领导思维的偏差而走上一条险恶“抠”途。在领导人习焉不察的情况下,企业一步一步地“抠”坏自己的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