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传承千年的文房四宝、巧夺天工的徽州四雕、悠扬婉转的黄梅戏腔……在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融合了古今韵味与民间智慧,构建出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近年来,安徽持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挖掘非遗当代价值,创新激活内在潜力。合肥海关强化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带动非遗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发展“巧实力”。
在位于安徽省泾县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间里,工人们用竹篾编成的纸帘在浆水中上下左右摇晃。帘子垂直沉入纸浆,抬起出水面到45度角,再浸入纸浆,然后再次抬起,一捞一提间,一张宣纸的雏形已然成型。
宣纸是安徽非遗典型代表之一。“历遍百晒千锤,受尽水深火热”,经过108道工序,从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的粗粝中蜕变,成就了薄如蝉翼、抖似细绸的宣纸,以其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称,被誉为国宝。
如今,宣纸不仅是宣城的重要产业,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宣纸制作工艺的市场化和现代化。”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工艺的副总经理黄迎福说,他带领团队制定宣纸生产标准、改良宣纸生产传统工艺,并致力将其销往全球。
安徽非遗的另一代表是徽州竹雕,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等精湛雕刻工艺将名家书画、山水风光、神话故事等雕刻于徽州毛竹之上,繁绮多姿,匠心独具。
“徽州竹雕这类竹制的小工艺品在国外非常受欢迎,顾客催促我们尽快发货,工人们都是加班加点在制作、打包。”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外贸部负责人王红美说,“海关采用便捷通关措施保障我们如期交货。”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合肥海关针对非遗特点,扩大帮扶政策享惠面,擦亮安徽文化名片。合肥海关所属宣城海关把助力宣纸、折扇等非遗产品“出海”纳入重点工作,从原产地保护、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进出口通关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合肥海关所属黄山海关积极调研行业发展态势,搜集国际市场对竹木制品的检疫要求,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优化签发证书流程,采取预约通关、预约报检等措施提高通关效率。
2024年,安徽省文化产品出口共计67.52亿元。其中,宣城市出口宣纸486.86万元,黄山市出口竹制工艺品34万元。
(张伊 刘晓艺)
|